仲夏时节,又是一年桃子成熟时。6月14日,走进普定县定南街道陈堡村梭筛组的桃子种植基地,艳阳下,沉甸甸的鲜桃缀满枝头。工人们穿梭在桃林里,忙着采摘成熟的鲜桃,分拣、装箱、打包、搬运,一派忙碌的丰收景象。
(资料图片)
“我们已经到梭筛收桃十多天了,每天收购桃子2000斤至4000斤左右。”来自毕节织金的水果收购商李子易一边将称重装篮的桃子往货车上搬一边说,村民从树上摘下送来的桃子,他们会根据大小和品质分拣,以1元至3元不等的价格进行收购。
分拣梭筛桃。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胡玉山 摄
当天早上8点开始、截至上午11点,李子易已收购约2000斤梭筛桃。“差不多收到中午12点,我们就要将分装好的桃子整车送往织金。下午4点左右,桃子就能在织金批发市场上售卖。”李子易说,梭筛桃子在织金销售得不错,市场价在2元至5元左右。
上午采摘、下午运输,当天最新鲜的桃子最快进入周边县市水果批发市场,是梭筛桃子对外销售的主要渠道。与李子易一样,从周边地区赶来收桃的批发商不计其数,收购商陈羽就是其中之一。
“比起其他桃子,梭筛桃不仅颜色红润,口感脆甜,市场销路也很好,可以卖往全国各地及本省城市的鲜果超市。”陈羽经做桃子生意的朋友介绍,专门从镇宁来到梭筛收购桃子,这一收,也是每天几千斤以上。
梭筛桃丰收。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胡玉山 摄
位于普定夜郎湖畔的梭筛,具备土壤酸碱适中、土层厚度适合桃树生长及河谷地带光、热充足等环境优势。这些优势造就了梭筛桃子水分充足、鲜爽脆甜的独特口感,引得外地收购商一批批前来采购,一度出现“结桃当地吃不上”的火热景象。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番火热景象背后,有一段当地人“绝地求生”的深刻记忆。
20世纪80年代末,梭筛地区森林覆盖率低、石漠化严重,曾被有关专家定论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1992年梭筛水电站建成后,人均耕地不足0.4亩。
穷则思变。梭筛村民从售卖庭院桃树果实得到启发,掀起种桃热。通过凿岩背石、刨坑垫土,吹响向山要地、客土造地的“进军号”,终于让大岩山变成了桃的世界。
与桃林相伴30余年的村民陈登洲,见证了村民合力撬石凿岩20余万吨、湖岸客土40万立方米,在20多年时间里种下桃树20余万株的全部历程。
每年3月,梭筛基地桃花盛开。
“自从梭筛种上桃树,大家收益越来越好,过去外出打工的人家都回来种桃了。”陈登洲说。
近年来,普定县委、县政府加大引导和帮扶,助推梭筛大力发展桃树种植。梭筛的桃树品种得以不断优化,蓄水池、灌溉小水窖、通组道路和机耕道等相继建成,梭筛种植专业合作社也顺利注册,大力开拓外销市场。2015年,“普定梭筛桃”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销路更广。
分拣梭筛桃。(普定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普定县坚持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路子,突出抓好特色经果林等项目建设,积极探索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的石漠化综合治理产业化发展模式,使过去的石山、荒山变成如今的青山、金山,让“石头开出生态花,岩山结出富裕果”,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作为桃树种植区域核心的梭筛基地,向邻村发展桃园3700余亩,示范带动坪上镇毛栗村、补郎乡火田村、定南街道办下大坝村、陇才村等6个村1600多人发展种植业。
梭筛桃压枝头。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胡玉山 摄
一个岩窝一棵树,最终让荒山石岭变成“桃花源”,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据了解,今年梭筛片区共种植桃树2万余亩,核心区域有4000余亩,经过测产,丰产区的桃树最高亩产量达8000斤。目前,每亩桃树产值达2万元以上,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近2万元。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向莹
编辑 莫欣欣
二审 王太师
三审 尹长东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国IT研究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4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